原创|父亲的记账本 天天快报

2023-06-16 10:30:45   来源:大庆晚报

原标题:父亲的记账本

父亲的“记账本”,是用大哥写过的“田字格”纸,再用线绳缝钉在一起的小本子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小时候,在我幼小的心灵里,就一直觉得这个“本”很好奇:一个大字不识的父亲,怎么老是天天记日记呢。

记得有一次,趁父亲上工不在家,我便偷偷地从炕席底下,翻出了父亲的“日记”给大哥看。我们哥俩“研究”半晌,也没发现啥“文采”。只是每一页纸上,都写满着长长的一串“正”字。

父亲的“日记”里,那些成串串的“正”字,虽然写得歪歪扭扭,不咋工整,可是从一笔一画的态度上,倒是能看得出一个门道:父亲书写时,走笔一定是很慢的,蛮认真的。后来母亲告诉我,那是父亲出勤的“记账本”。

父亲在生产队干一天活,回来就在本上画上一个笔画,橫竖橫竖橫,五天的活便组成了一“正”字。就这样,一个“正”字又一个“正”字地延续下去,一年的出勤天数编根长长的红线绳,串起一串串方方正正的“正”字。

终于有一天,父亲向我和哥哥说出原委。他一辈子不识字,生产队按分计酬,每天只给几个工分。那年月,分分分,是小命根。他是怕生产队的记工员误记啊。所以,一个月出勤多少个工日,必须当天记下来。省得旁人“蒙”他时,他还“蒙”在鼓里。

自从那时起,我和大哥更加理解父亲“写日记”的良苦用心。他每天,在生产队贪黑起早的干活,连一个工也舍不得耽搁,其目的就是想多赚几个工分,多赚几个钱,供子女们多读点书、多识点字,日后不像他那样,当个“睁眼瞎”,记账还得费劲巴拉写“正”字。

在那三年困难时期之初,大哥考上一所中专学校,当时是屯里少见的。可哥哥看到家里的日子,过得实在紧巴,就主动辍学,到生产队干活,多挣几个工分,以缓解家里的困难。可没过几天,父亲便东借西凑,攒够学费,硬是把大哥又送回学校。

当大哥一迈进学校大门,就哇的一声哭了,他是心疼父亲;而父亲却也边流泪,边对哥哥说:“孩子,别哭,这不是又能上学了吗?好好读书!家里再难,你也别挂念。有爹在,你的妈妈和你的兄弟们就饿不死。”

在40年后的一天,当步入花甲之年的大哥告诉我:那一天,他整整哭了一夜。从那时起,他便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,将来出息喽,好给不识字的爹妈争口气。

当岁月进入1976年以后,我们再也看不见父亲使用“记账本”记工分了。生产队一夜之间解体了,而工分也立即失去作用。但父亲并没有立马把“记账本”遗弃,而是“与时俱进”地记录起分产到户后自个家有关的“正”字。

岁月更迭,流水人生。那是1993年冬天,72岁的父亲走完了他辛苦勤劳的一生。父亲生前用“工分”和“心血”,把六儿二女养育成人,完成了一个庄稼人的“伟业”。一个“斗大的字不识半麻袋”的父亲,用这简单的一横一竖的“正”字,书写出老人家豁达的人生,成为了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之一。

□赵富

关键词: